提起面条,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北方人的主食。殊不知,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大地,面条也是深受人们的喜爱。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和食用历史。重庆的小面,四川的担担面,云南的杂酱面、鸡丝面等等,各种吃法应有尽有。云南出产面条的地方也不少,而最有名的面条品牌,当属通海县的“杨广面条”。
据查证,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就开始了小麦的种植,据《通海县志》记载,清朝时期,通海种植的大、小麦,品种就多达84个。通海的气候、光照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小麦的生长,当时的人们,不管山区还是坝区,小春普通种植小麦,小麦占粮食的比例不低,产量不少。清光绪二十年,杨广村一个名叫王廷基(1898——1955)的年轻人,在外出闯荡讨生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面条的加工生产,想到家乡通海每年也出产大量的小麦,于是毅然辞去雇工,返回家乡杨广。他用一台石磨,把麦子磨成粉状,用筛子筛去麦麸,然后加入食盐和山泉水,经过和面、揉面、醒面、擀面、切面、抻面等步骤,最后经自然晾干,用土红色的草纸包装,形成了一把把面条。由于独特的高原小麦、富含矿物质的弱碱性水和高原干燥的凉风,生产出来的面条,面筋柔和、耐煮、不碎、不粘,入口爽滑,口感极佳,一时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赢得了“金丝银线杨广面”的美誉。
70、80年代,很多家庭的米都不够吃,人们都是用小麦,加上点加工费,换杨广面条来吃。吃面条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上高中二年级时。那天下了晚自习后,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到校外的环城路上散步,那晚的月亮,回想起来是那样的圆,又那样的亮。走着走着,杨同学说,要是能去吃上一碗米线就好了,可惜口袋里没钱。就在大家都身有同感之时,解同学突然说,要不,去我家煮面条吃?解同学家离学校不远,家里条件也比我们都好。欣喜之余,我和杨同学都异口同声问道:“给真?”。
涮锅烧水下面一系列动作后,解同学从橱柜里拿出了三个大碗,又从灶头油罐里舀了三勺猪油放到碗底,倒上酱油和醋后,接看又细细地切了些葱花放到碗里,从锅里桃起面条放到三个大碗里后,解同学转身又从橱柜里端出了一大碗杂酱,这杂酱里,肉比酱多。用筷子挑拌后,面条间裹着酱,酱里面又裹着肉,还散发着一阵阵的葱花香。那晚的那碗面条,让我们三人吃得十分满足,吃得十分开心。这辈子,我忘不了那晚的月亮,更忘不了那碗杨广面条。对我而言,那一碗面条,它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它是少年时的温馨、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一段关于友情与美好的深刻印记。
随着杨广面条声誉的远播,杨广村很多家庭都开始手工生产面条。一时间,手工作坊遍地开花。天气晴好的季节,街头巷尾都飘荡着面粉和面条的香气,每家每户的大楼、小楼、堂屋,都垂挂着晾晒的面条。随着面条产量的逐步增加,杨广村又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面条销售。
清晨,往马车上装满面条,把装满面条的垛子抬上马背上后,人们就以杨广为圆心,似太阳光芒一般,向四周发散而去。向北到玉溪、晋宁,向西到峨山、新平、元江,向南到建水、蒙自,向东到华宁、弥勒等。
卖面条,准确地说,不能说是“卖面条”,而是应该说“换面条”。因为那时大家手里都没有钱,所以更多的时候是“以物易物”。这也就形成了这样一辐画面,出杨广村的时候,人们车上拉的、马背上驮的是一把把的面条,而几天后回村的时候,人们车上拉的、马背上驮的,大部分是麦子,偶尔也会有鸡,有鸭,有腊肉,有各种各样的农村特产。据换了几年面条的老施和老文说,那时通海周边的几个县所生产的麦子,几乎全部都汇集到了杨广,用于面条生产。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也就理解了杨广为什么直到如今,依然是粮食贸易中心,只不过现在是以米为主。老施和老文说,他们那时卖面条很辛苦,每天饥一顿饱一顿,实在买不到吃的时候,就敲开一户人家的门,用一把面条换人家的两碗冷饭,住宿也会用面条交换。
天上的繁星,如同镶嵌在天幕上的宝石,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点点繁星与卖面人马车上的马灯光、赶马人的手电筒光,灯火相互映衬,在云南山村的山路上,勾勒出一幅幅杨广人为生活奋斗的画卷。
多年来,杨广面条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良好的口感闻名遐迩,成为省内一大品牌,2004 年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长长的面条像一条长长的亲情,联系起了千家万户,每次到了外地,一听说是通海人,人们总要顺口说一句“通海杨广面条”。杨广面条是一块金字招牌 ,如何把这块金牌擦得更亮,是当代杨广人要思考和努力的。
杨广面条让人回味,让人思念,其实生产面条的杨广还适合相见,这里有很多有关面条的精彩历史故事,值得你前来探访。
来源:东华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