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许多人都没有约过饭了。甚至没有见过面,多少年来,有三分之二的朋友,好像都只活在了我们的朋友圈。每天看到对方发微信朋友圈,然后机械式的去点个赞,也许,好多人的交往,也就只剩下这个赞了。
有时候,想约个朋友吃饭。但是每个人貌似成年后都很忙,要接孩子,要送孩子,家里有事要照顾老人,要加班等等各种借口。更或者“今晚有约!”总之,约别人也不想约你吧!为什么呢?看下文。
慢慢的,也不约人吃饭了。因为知道大家都忙,既然大家都忙那就算了吧。渐渐的,几年过后,发现许多人都只活在了我们的朋友圈,有些人甚至连朋友圈都没有发的,也不知道他们活着没有?
每年都要清洗一遍微信,把那些头像已经是黑色的都清除。因为那些头像黑了的,铁定是好久没有上过微信了。或者已经换了手机号码,换了微信号。
点赞,成了一种社交。对,点赞,成了一种社交。因为当我们不在见面,也不在聊天的时候,打开微信朋友圈,点赞,成了我们对友情的一种认可。因为我认识你,所以,我替你点了赞。仅此而于。
偶尔的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聊起来。然后又聊到了某人,听说去了昆明,然后在昆明工作,结了婚,生了娃。然后没在用之前的手机号码,微信也就换了。所以呢?就没有了联系。而我们对曾经熟悉的一些人的认知,从此因为不曾见过面,只能从别人的嘴里得知他的近况。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不在一起,或者不在交往,渐渐的就离的远了。心与心的距离也是如此,当相互之间不在见面。能聊起来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因为彼此的生活圈子也变了,周围的人也变了,在想畅谈已经很难。就如同网上所言,我说:大海很美。你说:“大海淹死过人。”如此这般,已经没有共同语言。当我们有过一次,二次不愉快的交流后,渐渐的联系就会越来越少。
蓦然回首,发现许多之前认识、熟悉的人,已经渐渐的只活在了我们朋友圈。并且,在这个圈子里,只有点赞和评论的交情。你倘若说:“要不一起吃个饭。”对方会说:“不好意思,我已经有安排了。”这种所谓的“已经有安排了”,就是对方把你当成了无效的社交。认为和你吃饭不产生价值,有可能在付钱的时候和你争抢,你一个“孔融让梨”他(她)还得付这顿饭钱。
实际上,朋友圈,已经没有朋友。到处是各种广告。在不同行业里的人,不同职业的人,发着与他们职业有关的产品,信息,服务。这些可以为他们带来订单,成交量和利益的东西,才是他们想要的。
相反,如果你发的是人生感悟,大众话题,国家层面的政经,会有人鄙视的给你回一句:“肉食者谋之”,意思是:你算老几?谈论这些?
人群中流行着一种痛,那是自私和狭隘意志砌成的一堵冷漠的心墙,人群人中流行着的这种痛,是我们彼此对对方设置的一道防。朋友活在朋友圈,但是朋友圈里已经没有朋友。是悲哀,还是活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