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20-8-8
最后登录2025-5-3
性别保密
在线时间0 小时

- UID
- 516814
- 最后登录
- 2025-5-3
|
我们一直在强调:可怜天下父母心!
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各种好,给钱,给物,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子女过上好的生活,买房支援,买车支援,结婚支援。总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日子过的太难,要帮他们,要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金钱上的满足,甚至,将来了的孙子,也要让他上各种培训班,学习更多的东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这只是一部分父母,这部分父母确实很可以,能吃苦,耐劳。然后处处为子女着想。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甚至下下代人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将来的晚年也不会过的很差,因为你帮助了子女,成就了他们,也会感恩你。
有一些父母,可能生孩子的时候自己都没有准备好吧,然后孩子就出生了。生完孩子,家贫如洗,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要如何谋生,然后生了孩子,孩子从出生也没过啥好日子,全都是跟着受罪,很小就叫田里,地里干活,觉得生个娃就是生了一个劳动力,六七岁就到处田里地里出力,天天田里干活,也没时间,没心思研究读书,琯作业,基本到了学校都是抄别人的。十多岁后孩子不会读书,实际也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因为一放学,就要到田里地里去。这种天天在田里地里劳作的娃,接替了父母的劳动,然后扛起了整个家。
没有学历,打工只能做建筑,然后爬高上低,以此谋生。年纪大了,到了婚嫁年龄,也就随便找个女人结婚,结了婚又生娃,周而复始。代代想传,按理说,这样的日子也还行吧,至少有房,有家,有家人。但是,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特别是抖音,各种社交媒体的宣传下,人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膨胀过后,导致了整个人都会飘起来,需要的东西会很多,名牌衣服,手机,各种数码产品,吃香喝辣。欲望催生消费,而人穷无力消费,就会产生矛盾。继而自身的思想矛盾,会引发家庭矛盾。
之前朋友讲了一位这样的父亲
上初中时,学校要交300块钱的学杂费,回家告诉父亲,父亲没有钱,只有250叫他装着250块钱去先交。拿到学校后,老师说不足300不要,要交就要一起交,不拖欠。然后回家跟父亲说了,父亲把250块钱抢了装口袋,然后说:”等你妈回来,找你妈要。“二口子的经济应该是分开的。
在朋友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一顶帽子给他。从小到大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依靠爷爷的退休金,然后买衣服,裤子,还有吃的,用的,读书的本子。所以,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
后来爷爷过逝了,父亲操办完了爷爷的丧事,朋友也外出打工。几年后回到家乡,父母看着也上了些年纪,没有正当的工作,在村子里种地,一亩玉米卖1000多块钱,还要种六个月,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作。但是父亲也不会干啥,所以一直在种地。
爷爷过逝后的这20年,从没有见父亲去赶过集,镇上的街都不怎么去,偶尔去就是为自己买一点吃的水烟筒烟丝,其它从不买。父亲,20年从有买过一斤肉回家。朋友长大了,基本上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是朋友在承担,一年四季的米,油,面,肉,除了蔬菜地里种的,菜籽油地里种的,其它基本上都是朋友打工挣了钱,然后去买。逢年过节吃的,用的也都是朋友花钱。
朋友如果不在家,父亲煮饭,就是只吃一个菜。或者,如果只是他一个人,可能饭都不煮,开水烫一碗吃点腌豆腐就一顿了。只要朋友的母亲在家,父亲就从不做饭,也不参与做饭。如果朋友的母亲有事去什么地方,朋友的父亲也是他白天在家看电视,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就出去田里面,到六点多七点回来,因为他怕煮饭,要等饭熟才回来。
朋友说到这里,问:”你见过怕煮饭的人么?“我爹就是这样,如果我妈在,他绝对不参与煮饭的事情。我妈不在,他就吃点开水泡饭,如果我妈也在但是外出干其它的事情,我爸也要熬,熬到六点多才回家,然后没人煮饭才煮。”
煮饭要买菜,没有菜,就煮不了。所以,这是个伪命题。舍不得花钱是一则,另一则就是人老了也赚不到钱。所以,所有的吃用,都要靠下一代。
篇外:
有一些父母,为了养育下一代,那真的是苦。生怕下一代活的不如别人,要房就贷款买,要车也支持买。但是有些父母,可能自己都没有准备好为人父母,然后孩子就生下来了,渐渐的也养大了,养大后发现这孩子要利用他呀,不然生了干嘛?小小的使唤到田间地头干农活,长大了确实是一位干农活的好手,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田与地越来越少,农活越来越少,谋生越来越困难。也正因为如此,需要有一技之长,但是没有,下一代,只能走上一代的老路。
下下一代,会读书还好,不会读书,可能又要走上一代的老路。以前农村里的孩子从来不报什么培训班,现在好多家里条件好一点的,父母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挣了钱,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送到了培训班,学习,再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考上大学来改变命运。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为人父母,如果在子女弱小的时候没有培养好,没有给他应有的加持。长大后,他在吃遍人生的苦之后,会在想:如果我父母有眼见一点,有见识一点,当年我没考上高中,让我复读一年,然后考上大学,学历高一点将来的人生,还会不会是现在的这种样子?这是发自内以灵魂深处的寻问,但是没有答案,人生没有如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