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4-12-2
最后登录2025-4-29
性别保密
在线时间19 小时

- UID
- 240779
- 最后登录
- 2025-4-29
|
彝族戏剧本《海丝魂之烧番塔》 原创作者:汤斌斌
(非遗传承版·市县剧团适用本)
编剧:汤斌斌
【幕前说明】
主题立意:以彝族戏曲为载体,通过中法战争中的“烧番塔”史实,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精神,讴歌彝汉军民共御外侮的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
1. 唱腔以彝剧【梅葛调】【海菜腔】为主,武戏融入【阿细跳月】节奏
2. 非遗技艺可视化:铜鼓占卜、彝药炮制、竹编造塔等
3. 行当创新:法军将领采用“花脸丑行”,清廷官员启用“须生跨老旦”
【角色表】
| 角色 | 行当 | 核心道具 | 表演特色 |
|-------------|-------------|--------------------|---------------------------|
| 阿果 | 花旦 | 珍珠网兜、铜铃腰链 | 海菜腔甩腔,烟盒舞步 |
| 王乃宾 | 文武须生 | 彝文密信筒 | 云手写电报,水袖泼墨 |
| 冯子材 | 红生 | 祖传彝刀 | 髯口功配镲舞,刀花带枪法 |
| 刘显强 | 短打武生 | 染血船桨 | 血袖舞,鹞子翻身堵枪眼 |
| 皮埃尔 | 花脸丑 | 畸形望远镜 | 法语快板,滑稽攀塔动作 |
| 毕摩 | 净行 | 法铃、鹰羽 | 吟诵调,禹步踏星图 |
第一场:丝路惊变(梅葛调·急板)
时间:1884年中秋夜
场景:廉州府城码头,竹编文昌塔悬于纱幕后方,台前设彝族晒场。
[幕启]
(八名彝女持渔网踏【踩荞步】圆场,阿果领唱)
阿果(甩网亮相):
“哎——月出东山白如霜,
阿爹采珠未归航!
番鬼船来撕海网,(抛网)
珍珠泪落打铜铛!”
(众合:“啊咦哟喂——打铜铛!”)
[李岩翻跟斗急上,踢飞法军密函]
李岩(念韵白):
“报——!涠洲岛外妖风涨,
画皮番鬼探海防!
船公血染中秋月,(亮血桨)
敢请毕摩召虎狼!”
[毕摩摇法铃登场,铜鼓声骤起]
毕摩(禹步画符):
“鹰飞三转观星象,
塔影斜处藏豺狼!
取我彝药三丈锦——(甩袍)
裹了忠骨裹家邦!”
(众彝兵以【烟盒舞】步法搬运柴草)
[切光,纱幕投影法军密绘的海防图]
第二场:智擒番谍(海菜腔·垛板)
时间:接前场深夜
场景:文昌塔虚实双景,实为竹架缠红绸,虚为投影砖纹。
[皮埃尔戴滑稽高帽攀塔,唱法语小调]
皮埃尔(丑腔汉语):
“东方塔,赛教堂,
画进地图换勋章!(作画)
明日大炮轰隆隆——
总督赏我金法郎!”
[四彝童扮鬼火嬉闹,突然变脸擒敌]
彝童(翻筋斗唱):
“红毛狐狸尾巴长,
错把彝山当牧场!
火把节里烤全羊——
今夜塔下煨豺狼!”
(皮埃尔跌落塔架,丑态百出)
[王乃宾率众冲上,云手亮相]
王乃宾(唱):
“月过中天刀凝霜,
番鬼暗影塔下藏!
诸葛妙计今再用——(甩袖)
火烧藤甲演一场!”
(清兵叠罗汉封塔门,彝民用草药烟熏敌)
[刘显强中枪,血袖舞]
刘显强(鹞子翻身):
“这一枪,打不穿珠娘眼!(指海)
这一枪,轰不塌铜鼓山!(击鼓)
这一枪——(撕袍裹伤)
留口气,看那番舰化灰烟!”
(以身堵枪眼,定格式剪影)
第三场:海天烽火(阿细跳月·武打套曲)
时间:1885年正月
场景:九面铜鼓悬空为阵,红单船以漆器纹投影呈现。
[梁正源与法将舰头对打]
梁正源(踢枪花念白):
“你钢甲坚?硬不过我彝家淬火刀!
你火炮利?快不过海上顺风镖!”
(融彝刀三十六式与南拳)
[阿木操纵火龙出水,喷火特技]
阿木(吼):
“哎嘿——!
祖传火器显神威,
火龙出海卷惊雷!
烧尽番船三十里——
爷爷我是毕摩徒!”
(众彝兵以【烟盒舞】步法搬运炮弹)
第四场:雄关铸魂(哭嫁调·悲壮板)
时间:1885年3月
场景:藤甲盾阵悬《指路经》彝文,冯子材持祖传彝刀。
冯子材(甩髯口唱):
“七十老汉开山门,
要借彝岭葬法魂!
儿郎们——(刀劈敌旗)
跨过血河是家园!”
(率众跳战舞“镲舞”,镲片如雷)
王乃宾(雨中修书):
“战报写成彝药方:
三钱智谋两胆量,
一把忠魂作药引——
文火慢熬救家邦!”
(信使化装毕摩,经卷藏密电码)
第五场:薪火千秋(四腔调·团圆板)
时间:现代中秋夜
场景:古今交融,瓦塔与全息投影共存。
老者(弹月琴唱):
“当年火星塔里埋,
烧出个红日东方白!
阿妹莫嫌瓦片旧——
块块都是忠骨裁!”
少女(为英灵系红绸):
“今夜塔火照天烧,
丝路连着金水桥!
阿爷故事唱成曲——
传到巴黎换新谣!”
[全体叠罗汉塑塔形]
合唱:
“哎——!
彝山云哎北部湾,
共把忠魂砌作砖!
海丝路上传薪火——
番塔红过山茶尖!”
【舞台技术方案】
1. 竹编文昌塔:可拆卸式结构,内藏烟雾机,成本<3000元
2. 火龙出水:改良彝族喷火器+LED灯带,安全可控
3. 服装设计:清将官服绣彝族太阳纹,法军丑角装缀铜铃
4. 多语种注释:投影彝/汉/法三语海丝术语,如“红单船—Junk”
【创作手记】
本剧践行“非遗活态传承四法”:
1. 转译法:将铜鼓纹转化为防御工事图腾
2. 嫁接法:清军战术嫁接彝族狩猎智慧
3. 再生法:火龙出水装置结合机械编程
4. 共情法:通过“烧番塔”仪式连通古今情感
市县剧团排演此剧,既可展现彝族戏曲魅力,又能以低成本实现文旅融合——竹编塔、烟盒舞等元素均可发展为游客体验项目,让非遗在票房中永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二度创作需获授权,未经许可不得商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