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4-12-2
最后登录2025-4-29
性别保密
在线时间19 小时

- UID
- 240779
- 最后登录
- 2025-4-29
|
云南山歌戏剧本《海丝魂之海盐传奇》 原创作者:汤斌斌
编剧:汤斌斌
剧本大纲
主题:以“盐”为媒,展现合浦先民开拓海丝文明的史诗,讴歌“舍小爱成大义、以咸味凝人心”的东方智慧。
特色:
戏曲程式:云南山歌【十大调】为基底,融入北部湾渔歌韵律;
非遗转译:刺竹工艺、籺食制作、水密隔舱等非遗符号贯穿全剧;
舞台创新:红树林全息投影、盐晶灯光装置,科技服务于写意美学。
人物表
| 角色 | 行当 | 造型特点 | 核心道具 |
|--------|--------|----------------------------------|----------------|
| 大廉 | 文武老生 | 红绸束发、麻衣赤足、腰悬竹制盐铲 | 竹盐袋 |
| 乌坭 | 青衣 | 贝饰蓑衣、额点朱砂、背竹制婴襁 | 竹壳籺 |
| 叶猴精 | 丑角 | 红面白须、猴形短打 | 盐晶葫芦 |
| 老盐工 | 净角 | 蓝面虬髯、手持龙骨杖 | 盐田模型 |
| 盐娘 | 群旦 | 素麻长裙、头戴竹笠 | 竹编盐匾 |
第一场:刺竹筑巢·别离殇
时间:春晨
地点:大坡山岗刺竹巢居
曲牌:【绣荷包·离鸾调】(哀婉缠绵)
舞台设计:
背景:巨型刺竹编成网状屏障,投影流动的北部湾潮汐波纹;
台中:杆栏式竹楼,竹梯蜿蜒至台口,象征“巢居通天”。
表演核心:
乌坭(青衣)怀抱竹编婴孩,以“圆场步”绕竹楼三匝,蓑衣甩出水袖如浪;
大廉(老生)背盐袋持竹矛,亮相时“鹞子翻身”跃上竹台,与乌坭形成高低对峙。
唱段:
(乌坭抚竹泣唱,指尖轻叩竹节模拟雨声)
【慢板】
“刺竹千竿筑高台,潮声夜夜入梦来。
昨日才饮合卺酒,今朝孤帆闯沧海?
儿啼声声撕心肺,盐未成山莫归来!”
(大廉拱手作“渔舟揖”,髯口颤动)
【快板】
“阿妹啊!竹生尖刺护巢暖,汉离故土为盐山。
若无咸味润苍生,万家灶冷心也寒!”
程式亮点:
乌坭抛竹壳籺入大廉行囊,籺落地碎裂,二人同步“跪步”捧碎籺,喻“破镜难圆”;
群演扮刺竹精魂舞动竹枝,唱和:“竹断筋连根不死,人去魂牵盐田生!”
第二场:红林猎盐·猴戏智
时间:夏日正午
地点:榄子根红树林
曲牌:【猜调·耍猴令】(诙谐跳跃)
舞台设计:
前景:垂挂红绸拟红树气根,杂技演员扮叶猴悬吊空中;
地面:蓝绸抖动模拟沼泽,间插竹制礁石。
表演核心:
叶猴精(丑角)“矮子步”窜跳,众猎人“扑虎”“跌叉”围捕;
大廉“探海”身段观察盐晶,突然“甩髯”顿悟,唱出盐理。
唱段:
(叶猴精抓耳挠腮,丑态可掬)
【数板】
“都说猴儿爱吃桃,我偏舔盐乐逍遥!
咸得跳脚吱吱叫,好比神仙吞辣椒!”
(大廉拈盐沉思,目光如炬)
【散板转快板】
“叶猴争盐天启道,海水化入树脉梢!
若教涛声凝作雪,敢笑龙王不折腰!”
程式亮点:
“竹竿对打”模拟红树盘根,杂技“叠罗汉”表现盐晶凝结;
投影打出古越文字“盐从海生”,中英字幕同步浮动。
第三场:生死营盘·隔舱义
时间:暴风雨夜
地点:红树林漂浮营盘
曲牌:【哭皇天·祭海调】(悲壮铿锵)
舞台设计:
九块可移动竹屏拼成“水密隔舱”,舱内悬挂渔网、盐袋;
灯光:冷蓝光束切割空间,模拟闪电与海浪。
表演核心:
伤者(老生)咳血握盐袋,“僵尸倒”前抛袋入海;
大廉“旋子”劈浪,竹矛挑飞鳄鱼布偶,爆竹炸响时“倒扎虎”落地。
唱段:
(伤者气若游丝,颤抖指盐袋)
【滚板】
“竹节隔得千重浪,隔不断这袋盐巴香…
交给俺家三小子,就说爹化作了盐田霜!”
(大廉怒指苍穹,髯口飞扬)
【高腔】
“海龙王!你收不走人间这点咸!
今日劈浪开盐路,他日万帆遮你眼!”
程式亮点:
“窜毛”“抢背”表现船体颠簸,竹屏开合象征隔舱抗险;
爆竹炸响时,盐晶投影如雪崩落,暗合火药文明伏笔。
第四场:盐田飞歌·千帆盟
时间:十年后秋收
地点:白沙盐田
曲牌:【采茶调·晒盐谣】(欢腾热烈)
舞台设计:
台前置梯形盐池模型,盐娘持竹匾翩舞;
天幕投影海上丝路航线,盐船幻化为青铜提梁壶。
表演核心:
乌坭 背婴指挥晒盐,“云手”抛盐如雪;
盐娘 群舞“踏步翻身”,竹匾翻飞似蝶。
唱段:
(盐娘合唱,足踏“十字步”)
【齐唱】
“一匾海水一匾天,九蒸九晒出雪原。
咸鱼换得丝绸路,刺竹护船到日边!”
(乌坭与大廉隔空对唱,追光分割舞台)
乌坭(抚盐堆):
“盐堆高过南山头,不见当年少年郎!”
大廉(扬帆剪影):
“帆影尽处皆盐路,白发换得万代香!”
程式亮点:
“晒盐舞”融入壮族打榔动作,竹匾击地拟晒盐声;
盐船启航时,演员“走边”队形模拟百舸争流。
尾声:盐魂永续
时间:古今叠影
场景:现代盐田遗址,少年研学团触摸古盐砖。
表演核心:
老盐工(净角)教童谣,手持龙骨杖点地,盐晶灯光逐一亮起;
全息投影重现先民制盐场景,古调与电子乐交融。
诵白:
(全体演员面向观众,盐晶悬浮天际)
“咸味千年不断根,海丝路上尽忠魂!
君看那——
刺竹又发新笋尖,盐田再起万顷银!”
创排说明
1. 非遗活化:
刺竹工艺→竹编道具与“竹竿对打”程式;
籺食符号→碎籺捧心动作暗喻“破碎与新生”;
2. 技术适配:
市县级剧团精简版:红树林用绿绸抖动,海潮声效以竹筒摇豆模拟;
文旅驻演升级版:加入水上舞台、无人机盐晶阵列;
3. 思想凝练:
盐的“防腐”功能→隐喻“精神不朽”;
刺竹“断而再生”→象征“文明韧性”。
此剧本可实现:
老戏迷品韵(严格曲牌,程式考究);
新观众共情(生死盐路,夫妻遥望);
剧团炫技(手眼身法步密集设计);
文旅引流(谢幕时全场齐唱《晒盐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二度创作需获授权,未经许可不得商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