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8-12-29
最后登录2025-5-1
性别男
在线时间1 小时

- UID
- 438272
- 最后登录
- 2025-5-1
|
发表于 2024-12-28 15:0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一无是处的《芙蓉楼送辛渐》
夏超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其一)》,是一首流传广泛达到随处可见程度的诗。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〇二〇年的某天,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观看了曾大兴老师介绍中国著名观景楼的讲座。在讲座中,曾大兴老师不仅认为江苏省镇江市的芙蓉楼由于王昌龄和他的这首诗而名扬天下。并且说因为王昌龄和这首诗的缘故,王昌龄当年就任龙标尉的龙标(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人,在当地也建了一座名字叫芙蓉楼的观景楼。
看完曾大兴老师的讲座,在得知王昌龄及其《芙蓉楼送辛渐(其一)》诗这么受人追捧的同时,我的心里升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王昌龄对得起广大读者给他的厚爱吗?”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是一首错误连篇徒有虚名的劣等诗。下面我把诗中的六个错误一一指出来。如果说错,请大家批评指正。
错误一,诗里写了不应该写的内容。哪部分内容不该写进诗里呢?答案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为什么这部分内容不该写进诗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搞清楚这首诗是在什么场合写出来的。根据后两句诗,我们可以断定,这首诗不仅是王昌龄当着好朋友辛渐的面写出来的,而且是对辛渐的临别交代。我认为在这种场合写出来的诗里面,不应该出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之类的文字。为什么不应该把这两句话写进诗里呢?因为用不着写。为什么用不着写呢?因为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和王昌龄平明送客这两件事情,王昌龄不写出来,辛渐也知道。
错误二,叙事角度选错。存在这个错误的句子依然为前两句。为什么说王昌龄这样写错了呢?因为做“入吴”“送客”动作的人不同(做前一动作的人为辛渐,做后一动作的人为王昌龄)。我认为这种写法不好,不如把做第二句诗句里动作的人也换为辛渐。即把“送客”改为“离开”。为什么这样修改以后的文字比原来的文字好呢?因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离开楚山孤。”读起来语气比原稿流畅,听起来更容易听明白。
错误三,文字不简洁。存在这个错误的诗句为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为什么说这句诗存在这个错误呢?因为王昌龄不在诗里写明洛阳,辛渐也知道王昌龄的亲友指洛阳亲友。
错误四,省略了不能省略的文字。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的意思如果写完整,应该是“我的洛阳亲友如果向你询问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两句话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洛阳亲友如相问”是省略了“请你告诉他们”以后形成的。王昌龄这种做法可取吗?我认为不可取。因为一句话截去下半截以后,剩余部分文字的意思就变得不完整了。
错误五,托朋友传话给洛阳亲友,却没有在诗中把要朋友传的话的具体内容写清楚。读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要教训夏超:“你没有从诗里读出王昌龄要传什么话给他的洛阳亲友,是因为你对王昌龄的生平事迹一无所知。”夏超承认:“如果搞明白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夏超不用老师教也知道王昌龄要传什么话给他的洛阳亲友。问题是,难道为了读懂这首诗,我还得费力劳神找一本《王昌龄传》并把书一字不漏读完吗?”听了夏超的话,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你用不着费力劳神读《王昌龄传》,读一读诗后面专家的注释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的回答是:“我读了多位专家的注释以后仍然没有搞明白王昌龄要传什么话给他的洛阳亲友。”夏超至今没有搞明白王昌龄要传什么话给他的洛阳亲友的原因,是夏超愚钝还是王昌龄诗里没有写明白?我认为答案是后者。
错误六,用语不当导致诗句意思晦涩难懂。存在这个错误的句子为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么说这句诗存在这个错误呢?因为这句被很多评家捧为名句的诗句,我读了几十年也没有把它读懂。这句诗有两种解读法。第一种解读法,把它视为一个比喻。即用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如果这样解读这句诗,我认为这个比喻用得一点不好。第二种解读法,认为王昌龄在此处用了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清如玉壶冰”和开元宰相姚崇《冰壶诫》的典故。如果这样解读这句诗,我的回答是,冰心玉壶这个比喻从他们二人开始就没有用好。
怎样改正诗里面的错误呢?由于这首诗原文一无是处,所以我修改的时候采用了另起炉灶重写的办法。现在我把费时近一年才写出来的《夏超版芙蓉楼送辛渐》贴在下面。请各位朋友读后不吝言辞赐教。
夏超版芙蓉楼送辛渐
原创 王昌龄 改写 夏超
我是出泥不染莲,而非随波逐流萍。
亲友若问请告知,我和过去一个样。
二〇二〇年一月十五日 一稿
二〇二一年一月八日 二稿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三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