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红&灵视+通感+冥合
注册时间2010-4-12
最后登录2025-5-1
性别男
在线时间3291 小时

- UID
- 2731
- 最后登录
- 2025-5-1
|
张本聪镜头里的汉中光雾山:影立岸,墨为光(随笔)
我的双眼飞来飞去,绕着那些画面翩翩起舞,生出翅膀飞翔成画面的模样。
——题记
李运祥
今天又从微信朋友圈上分享到了张本聪先生“汉中南江县光雾山、山奇、峰险、石怪、谷幽、水秀、五绝……”的一组摄影作品,让我与仿佛同他一起,登上汉中南江县的光雾山——山峰越高,越要忍受稀薄的氧气——艰难并非预示即将登顶的成功,可能仅是自欺中的错觉;又有种让我的幻想被困枯井,同样会喘不上气,产生濒死中或难受或美妙的幻觉……我站在他作品的前面,从画面的当下设想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浓浓的诗情画意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恬静悠悠,承载着诗和远方……
我感觉,以前写对他摄影作品的观感,“手来就擒”,可越走近、走进去,越努力,我的观感总是在小数点之前的;现在,怎么都是小数点之后的位移,变化甚微……
我有个习惯,判断作品好坏,常常用到“情怀”这个词。我以为,任何文艺作品,你得先有“情”,然后才能有那个“怀”,才能在栽植成活的土壤中生长繁殖出“怀”,自然、这个“情”,不是抒情中泛滥的“啊啊啊”,而是热爱、好奇、尊重、悲悯,也包括貌似无情的冷漠与绝望……“情”绝非一味暖热,恰恰它应该具有最丰富的温度层次。即使零度叙事,也需要格外的控制,并非尸体那么懒怠,然后炫耀获得所谓的冷静。温度决定烘焙的成色,作品达到炉火纯青,是在暗示一种不显山不露水却饱含关于温暖和美好的情感……
我如他手中的镜头,挪移视线,我的视网膜变成了一个传感器,越走进摄影作品的中间,传感效果越好。我像通过最一个针孔似的小洞里窥探世界……管中窥豹,仅见一斑。连续窥探,才能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每一张照片都是秘密的孔隙,让我得以突破闭锁,看到其作品的真谛。读到什么,总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有些细节还会得到拓印——甚至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当我被它们弄醒的瞬间,我还会持续的在那些画面里,并且都荡漾着一些词语、诗句和句段……是残片,这些奇怪的灵异,像是我的另一种感觉方式:即使在梦里,对那些跳进我无意识中,但却又是一种谨慎的眺望和试探对象地感受世界,但一个有内容的梦,比一张空白现场更有创造性……
我在想,有追求的人,会随时自设牢笼以寻求突围,其实这就是与未来的自己博弈,一点点接近绝对可能的那种绝对不可能——你赢不了,才是妙处,在输局里可以精进技艺,并戒骄戒躁。一旦你赢了,那才不幸,意味着你输了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不是吗?
文艺作品的创作,宛如在自己的头脑或在心脏上雕镂着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种类的作品,因此,想像力和耐受力等因素,总在不重复自己、“前无古人(不敢说后无来者)”中博弈……
他这组命名为“山立岸,水为墨汉中光雾山”摄影作品,万物蒙上了层层静谧的光环,从外到里,从里到外,有种律动,有影有光,有左有右,有情有雨,滋味就在那山水相依相伴的曲折中,我把它们归纳为“影立岸,墨为光”,他用镜头捕捉到的汉中雾光山,他的“情”与“怀”,在他那些摄影作品的山水树木中延展灵动……某个镜头定格的瞬间,仿佛万物穿过了我自己,每次都会被这巨大的平静和轻盈感所包裹和振憾……
我,喜欢,万物共生,生命流动的瞬间和永恒——有形无形色相味兼具的美感,令我遐想……
这就是今天我观赏张本聪先生这组“汉中光雾山”摄影作品后的感想。我还是那样,总是反反复复地先读摄影文本,边看边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有一来照耀我心阳光,才决定写什么和怎样写。我想,只有如此,才是自己读出了感觉,就能把作品和我的文字及热情给“激”起来,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呼吸,共命运,追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珠联璧合……只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能引领我们奔向那被云雾环绕和笼罩下有情、有美、有新发现的“光雾山”,享受山水、人文、风光和气息的魅力!
象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受众,只需静静地凝望,然后有什么感想,随性写写记录一下就很好……
(未完待续)
(2024/11/13日草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