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8-10-18
最后登录2025-4-16
性别女
在线时间0 小时

- UID
- 425941
- 最后登录
- 2025-4-16
|
父亲的四大功能:
一、保护功能
父亲需要保护孩子内在的心理边界。
被父亲守护边界的孩子,会拥有强大的心理力量和自信,价值感,安全感,归属感。
如果父母入侵孩子的边界——“任我行父母” : 控制孩子,攻击孩子,否定孩子,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做自己,孩子就会在心理上“退守”,建筑内在的自我防线。
例如,孩子被父母攻击时,可能选择逃避,沉默,自我保护“核心自体”,建筑内在的最后的防线,甚至把房门锁起来。
假如父母进一步逼迫孩子,破门而入,这就相当于攻击了孩子的“核心自体”——孩子内心最核心自我就会崩塌,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让他感觉到安全的地方。
这样的孩子,未来很容易被别人侵犯边界,被人霸凌,也将是重大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发人群。
二、经济功能
父亲的经济功能,在原始社会叫“打猎”,现在叫“挣钱”。
孩子在生存资源上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心理上就会把父亲当成“胜利者”,“偶像”去崇拜,从而充满了力量、自信、安全感、归属感。
三、托举功能
孩子早年主要需要父亲的骑马、游戏、亲亲、抱抱、举高高等兴奋、刺激、冒险的体验;同时需要父亲的肯定、欣赏、赞美、认可等心理支持和心理锚定。
孩子需要在心理上象征性的超越自己的父亲。
例如,游戏中,孩子用玩具枪对准父亲,父亲需要配合倒在地上“装死”。
孩子在这种心理游戏里战胜了自己的父亲,就可以在这种体验中得到超越父亲的喜悦、快乐、成就的感觉和体验。
如果父亲在心理上、形式上不认输,孩子在内心就形成冲突和挫败的体验。那么,父亲就成为孩子内心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从而成为压在孩子心头的一座大山;成为阻碍孩子突破心理、人生、命运、‘事业、财富等的天花板。
孩子一旦在心理上打败了父亲,超越了父亲,又能得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往往就有“天下无敌”的感觉,从而获得巨大的心理能量、自信、自我价值……
四、引领和分化功能
孩子早年和妈妈在心理、情绪、认知等方面是共生状态。
一个孩子是否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往往有个物理标准,那就是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离妈妈越远的孩子,往往心理越健康,人格越健全。
孩子与妈妈逐步分离,完成社会化的过程,需要父亲的“父性”力量的参与、支持、引领,使其与母亲完成“分化”。
父亲对孩子的“身份认同,性别认同”,尤为重要。
孩子自我评价自己未来是怎么样的人,是否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都须要得到父亲的正向锚定和反复强化。
父亲对孩子精神、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引领,对完成“分化”,与妈妈分离的,完成社会化的具有重大作用。
如果父亲缺位,其他男性也可以赋能代替“父性”的功能。
父亲四大功能的缺失,父亲早年陪伴的缺失,父亲的暴力打压否定,或者孩子对父亲强烈的反感、抵触、厌恶,很大程度上可能导致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导致孩子对自我、他人、男性不认同或厌恶;出现性别取向异常,出现“同性恋”倾向;严重损害自我形象;严重缺乏价值感,力量感,安全感,归属感;害怕权威,影响人际交往;长期莫名的无力感;与财富的连接力也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