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8-12-29
最后登录2025-5-1
性别男
在线时间1 小时

- UID
- 438272
- 最后登录
- 2025-5-1
|
苏轼该下神坛了
夏超
因为仰慕文坛奇才兼全才苏轼的文章和大名,所以我在二〇一七年初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介绍苏轼生平事迹的节目。
令人感到万分遗憾的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听郦波老师讲解完苏轼作品狱中诗和悼亡词等名篇以后,我不仅没有觉得上述诗词如何高明,反而觉得它们平淡无奇甚至文理不通。这个发现让我对苏轼的诗词成就产生了严重怀疑。
为了验证我的直觉是不是准确无误,我的心里产生了把那几篇苏轼名作找来仔细审视一番的念头。可惜由于家中没有苏轼诗词集,又懒得上网搜索和去图书馆借阅,所以听完郦波老师的课以后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再次读到那几篇著名诗词。但是不把苏轼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这件事情讲出来,我又一不心甘,二不情愿。
怎么办?既想早日把憋在心里的话吐出来,又不愿意承担四处找文章麻烦的我心中突发奇想:挑一挑苏轼另外三首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错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三首诗词是苏轼作品中名声最响,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从它们里面挑出错误,更可以证明苏轼徒有虚名。
虽然这三首诗词在我的藏书中同样找不到,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的脑子里记得它们。我先把这三首诗词默写在纸上,然后一边看文字一边找错误。不出我的意料,这三首诗词不仅存在错误,而且错误连篇。如果你不信,请往下面读。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这首词里面一共找到了七个错误。
错误一,弄错长江的水流方向。这个错误在词的第一句话“大江东去”里。我为什么怀疑这句话讲错呢?原因有二。原因一,吴国人称东吴,吴国的地盘人称江东说明在吴国那个地方,长江的流向是南北不是东西。原因二,《三国演义》里说赤壁大战发生的时候,诸葛亮借给周瑜的是东南风。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只能得出长江在赤壁的流向是南北不是东西的结论。因为如果长江在赤壁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东南风就不能推着火船烧毁曹操的水寨和战舰。我的怀疑对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图资料显示,在苏轼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黄州,长江水的流向根本不是由西向东。
错误二,不讲章法。文章的常见写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先记叙后议论。分片宋词的常见写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苏轼这首词上片一抒情,二叙事,三写景,四议论的写法显然违反文章写作方法。
错误三,“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给人留下“江山如画”和“一时多少豪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印象。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错误四,“故国神游”四字说法不严谨,让读者搞不明白神游故国的人究竟是周瑜还是苏轼。
错误五,前后矛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苏轼先在“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感叹英雄人物的影响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弱变没了,后又在“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和“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两段文字里告诉读者,三国时期的英雄仍然活在宋人心中。
错误六,议论无据。苏轼在这首词里面赞美了他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周瑜在赤壁大战里的卓越表现,我认为从苏轼笔下文字中只能得出英雄可以不朽的结论,得不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错误七,江月酹错。我为什么这样说苏轼呢?因为苏轼游赤壁的时间是白天,那个时候天上没有月亮供他酹。
《水调歌头·中秋》里面存在的错误有以下五个。
错误一,“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用错,因为人只有从天上来,才可以管上天叫“归去”。
错误二,“何似在人间”中的“何”字用错,改为“可”字才正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何似在人间”表明苏轼知道月宫仙女“起舞弄清影”与人间相似,他不知道的仅仅是两者为什么相似。这与他在上文中因为不了解月亮情况而连发两问互相矛盾。
错误三,“何事长向别时圆?”里存在两个错误。错误一,联想不合情理。因为月亮变圆是一件时间一到就准时发生的事情。错误二,用现代汉语的标准来衡量,“长向”二字的正确的用法是“常在”。
错误四,“此事古难全”词不达意,应当修改为“古今都如此”。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因为苏轼心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月圆晴,人欢合”这个愿望从古到今都难以实现。苏轼心中的“此事”指“月圆晴,人欢合”,而在词里,“此事”被他错误写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错误五,无病呻吟。这样说冤枉苏轼了吗?我认为没有。因为他一边在正文中诉说离愁别绪,一边在序文里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如果苏轼此刻站在夏超面前,我一定质问他:“苏大学士,你在词里抒发的离愁别绪有几分是真的?”如果老苏铁下心来骗人,夏超建议他把“欢饮达旦”改为“借酒浇愁”。
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里的错误有四个。
错误一,“亦”字句用错。苏轼在前两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想说的话是“西湖景色天晴时好,下雨时也好。”他为了达到既不重用“好”字,又押韵的目的,把后一个“好”字改为“奇”字的做法,夏超认为不正确。因为“亦”字句不能这样用。“亦”字句的正确用法,请苏轼自己去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里寻找。修改时如果要保留“奇”字,“亦”字就不能留下。
错误二,第三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里的“欲”字写错,应当改为“若”字。
错误三,让西湖淡妆浓抹。苏轼有没有犯这个错误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首诗的后两句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在诗里是让西湖淡妆浓抹还是让西子淡妆浓抹,大家读一读“欲把杨玉环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清楚了。
错误四,苏轼在没有见过西施本人的情况下说她宜比西湖有醉汉胡说八道的嫌疑。
虽然以上三件诗词作品在苏轼文集中仅仅是九牛一毛,但是我认为根据它们错误连篇这件事情足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名鼎鼎却名不副实的苏轼该下神坛了。如果有朋友指责夏超搞以偏概全,我的回答是:“要在苏轼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章里找出不可原谅错误都不难。”为什么我敢这样说呢?因为苏轼最牛的作品中存在错误,其余作品不可能啥错误没有。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四日 一稿
二〇二〇年五月十三日 二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