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高古楼

  论坛   其他爱好   给孟郊《游子吟》改错
返回列表
查看: 28697|回复: 0

给孟郊《游子吟》改错

[复制链接]

338

主题

807

帖子

5256

积分

UID
438272
最后登录
2025-5-1
发表于 2024-6-27 08: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给孟郊《游子吟》改错


                  夏超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诗中最广为人知的诗。诗的全文如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对这首诗熟得能脱口背出。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无数次接触过它。虽然评家众口一词给予这首诗崇高评价,但是我不仅从来没有认为它写得好,而且觉得它里面存在毛病。我早就想找出这首诗中的毛病,可惜由于它里面的毛病隐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二〇二〇年到来的时候我才把诗中的毛病挖了出来。我现在把我的发现写在下面,如果讲错,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认为这首诗中的每一联诗句里面都存在毛病。
    第一联诗句里面存在的毛病为生活场景选取不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含游子身上穿的衣服由母亲缝制而成之意让这联诗句只适用于游子的母亲为制衣女工的家庭。因为二,绝大部分读者的母亲不是制衣女工。一句话,孟郊这样写不容易激起广大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听了夏超的话,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除了含游子身上穿的衣服由母亲缝制而成之意,还含母亲为游子补衣服之意。按照后一个意思解读,这联诗句没有任何毛病。”如果朋友这样责问夏超,我的回答是:“一,孟郊是在接他母亲去赴任的时候写下这首诗的。二,孟郊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龄接近五十岁的人,这个时候替孟郊补衣服的人,应该是他的妻子,而不应该是他的母亲。一句话,孟郊《游子吟》不是写孟郊的这次出行。”既然这首诗是泛泛而写,那么很显然,诗中应该并且可以选取绝大多数游子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进行描写。
    第二联诗句下联“意恐迟迟归”五字里面存在的毛病为没有准确描述生活实际情况。因为儿子出远门的时候,母亲担忧(恐)的通常不是儿子回来晚,而是儿子的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孟郊这样写可谓是舍本逐末。
    第三联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存在的毛病为词不达意。我坚定认为这联“名诗”从表面看文字生动形象,实际上狗屁不通。我的心里为什么产生这种想法呢?因为孟郊想通过这联诗句告诉读者的意思为“母亲对儿子的情意深厚得儿子无法报答”,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字的字面上没有这个意思。我说的对不对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孟郊在此处采用了比喻和反问修辞手法,如果改为直接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变成了“寸草心报不得三春晖。”。“寸草心报不得三春晖”有“母亲对儿子的情意深厚得儿子无法报答”这个意思吗?我认为答案只能是否定的。为什么很多读者读完这联诗后的观感和我的说法相反呢?因为一,通读全诗以后,孟郊在这联诗中想表达的意思(母亲对儿子的情意深厚得儿子无法报答),每个读者都猜得出来(没有猜出来也可以从注释中知道)。因为二,读者把猜出来(或者从注释中读到)的这个意思人为安在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头上,让本来没有上述意思的这十字具有了上述意思。
    既然孟郊的诗没有把母亲对即将出门的儿子的关心爱护深情写出来,那么真正能够表现母亲护犊深情的《游子吟》应该怎样写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写:


        夏超版游子吟


    子出远门前,母亲愁满脸。
    既忧遇盗匪,又怕挨冻饿。
    手缝补衣服,嘴不停叮嘱。
    恨不得代儿,亲自走一趟。


    二〇二〇年一月六日 初稿
    二〇二〇年五月十一日 次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1304 | ?????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