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的讨厌这个清明节,因为清明节要被带到山上去,山上又热又闷,也没啥好玩的。那些埋在土里的太奶奶,太老爷,我都没见过。带着我上山的目的,说是让他们见见我。所以很不愿意去。
现实中我小时候外公,外婆见到我,都要给我发钱的,还发糖,不然都张不了“金口”,喊他们一声“外公,外婆”。
后来渐渐长大,上学,然后跨省。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基本都不回来过的。一是机票贵,二是加班还能领三倍工资。所以,清明节也罢,中秋节也罢,都是和同事挤在一起过的,因为大家都不回老家。
在后来,终于就像某些人说的“干电池”,我们在省外大城市,北京,上海,把自己的青春耗尽,深圳挣钱也是深圳花,北京挣钱北京花,没有一分带回家。
当年纪越来越大,逐渐觉得力不从心,开始萌生了隐退的想法,离开了一线城市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地方。可能深漂失败,北漂也失败吧。北京一平米几万的房价,让普通的打工者一辈子只能租房,靠租房过日子能租一辈子?在加上许多人讨论着一句话:“宁做鸡头,不做牛尾巴。”然后就离开了一线城市。
回到老家后,发现父母已经年迈,以前清明节上山都是走着去的,现在清明节上山都需要坐车去了。直到今年,父母说走不动了,你们去吧!突然发现,这件光荣的事情,既然需要由我继承下来。
早上母亲弄好了所有的祭祀用品,然后说到了要割坟上草,要打理一下,交待了几遍后,看着我们开车走了,她还站在大门口。
从斜坡上下到山上,好多年没有来了,但依稀还是记得路。打理了周边的草,然后摆上母亲弄的祭祀用品,磕头,做完了整个仪式。山上也人多了起来。
坐在山坡上,微风吹来,有一丝丝的热。突然想到小的时候,父母背着抱着来的时候,放在小背箩里,被背上山,又被背下山。感觉那个场景很是清晰,仿佛就像是昨日一样。
在山上遇到许多村子里认识的人,发现大家都老了,自己也老了。我记得我爷爷最后一次上山扫墓,也是年迈走几步就喘的不得。后来我爷爷去逝也埋在了这座山里,看完了太爷爷,太奶奶,又转到山的另一边看爷爷,奶奶。
小时候,爷爷退休了,有钱,经常带我们去下馆子。那时候吃个炒猪肝,吃个炖排骨,吃个番茄炒蛋,还带我们看电影,买衣服。还给我们一人买辆自行车。走着走着,就有点怀念起小的时候,无忧无虑,还有吃有喝有穿,真是幸事。
年幼的时候怕坟,觉得里面是鬼,自从有亲人躺在这里,才明白,原来小时候害怕的鬼,其实是我们日思夜想都再也见不到的人。
祭拜完爷爷,奶奶,回到家里。母亲询问是怎么弄的?就是割一下草,打理一下,压上白纸,献了贡果,磕完了头。母亲点点头,接着说:“以后这些,都是你的事了。”
看着满头白发的母亲,心里突然就难过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