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红&灵视+通感+冥合
注册时间2010-4-12
最后登录2025-5-2
性别男
在线时间3291 小时

- UID
- 2731
- 最后登录
- 2025-5-2
|
本帖最后由 李运祥 于 2023-11-15 22:12 编辑
想象张本聪摄影作品的轻与重:帕米尔高原上的明珠——白沙湖美景(随笔)
多个相机多个景,
半生心事一世情。
——题记
李运祥
张本聪先生对我关爱有加,总是第一时间,把他辛辛苦苦抓拍的美照,如按快门的速度分享给我……
感激不尽,为此,我从手机微信上回复他:
您,那么奔,我被美奔……
找平衡,找浪漫,找自己……远赴自然及人间惊鸿宴,用镜头谈笑风生,把喜欢放心里,无关风月独钟自然人间和自己,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这是今天我又一次观赏张本聪先生不辞辛苦行走天地,执着拍摄的摄影作品后仓促写下的文字。
张本聪先生的美拍,“灵光”乍现——道道“灵光”,一道一道推到我眼前,强光穿透出了其独有的“此时此地”感——“独一性”!
我的理解就是,他的摄影作品,无论人文、自然,皆可归纳为是空间对时间——𣊬时“倒装”,正好印证了本雅明先生所谓的“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本雅明著,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4——65页)。
每每观赏他的摄影作品后,我都会有说不完的话……
纵观横看,我均会从摄影技术层面跳出,寻找不同角度,发些乱七八糟的自我感受,今天,我又另辟蹊径,想要说说他摄影作品呈现出来的轻与重……
观读赏张本聪先生的摄影作品,你总会遇到那束光,或早、或晚,无关色彩、无关远近、长短不齐、无论轻重……
其中,“情”始终流淌于其间。人,是有血有肉的,作品中没有情感、思想和精神,那只是冷冰冰的画面堆砌。尤其是在这个人工智能参与的时代,更需要让作品维系和建构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广袤世界,故,作品中那些人心深处幽微、细腻的情感悸动和精神体验,是机器无法捕捉的。
所谓三重境界,首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换句话说,其实,最后一层境界里,那山和水就是拍摄者自己……
他的摄影作品中,有无数个自己,分散在每张作品里,记录着过往的时空,排着长队走向今天,奔向未来,他,像一个领队,越走越远,越走越老,身后跟着同一个人——他自己,还有我、你、他……
今天,张本聪先生把他拍摄的白沙湖美照给我——碧蓝的湖水,在湖边散落一地洁白色的沙子,而在湖泊的四周远处则是皑皑雪山。整个白沙湖都被四周的雪山团团包围住,四周高大的雪山犹如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守护着这片高原湖泊,让它不被外界打扰:如此直观、生动、立体、开阔……提供给观赏者更多的现场碰撞,却又不计较、不迷茫,明心见性,彼此提供更有能量的气场,往前走,看见光、力量和方向……
回到张本聪先生摄影作品的轻与重上,这是一个让我感到十分有趣的问题。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份显影液,能瞬间反映出摄影爱好者及观赏者境界的高低。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准确描摹。想想吧,让几十个摄影师不同题竞技,就像让一群经验丰富的厨师每人炒一份美味佳肴一样,没准会让你举手无措。我对摄影作品的理解,坚持一个基本点,那就是要打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少要让观者在你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区,更进一步就是要观赏者,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日常经验参与进去,觉得在你的摄影作品里让观赏者重新又活了一回。
张本聪先生镜头下的“帕米尔高原上的明珠——白沙湖美景”,令我感动,感动之余,我想到,他摄影作品的轻与重——这个命题,象帕米尔高原上的明珠,白沙湖:白沙山山体表面附着的白沙经过了数万年风化,在帕米尔高原洁静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湖水在天空、白沙和雪山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蓝,深邃的蓝,非常迷人。一朵朵白云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阴影投射在山体上,就像泼了墨一样调和出黑白相间的绝美色彩。沙山的脚下就是白沙湖,湖水在白沙和雪山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蓝纯净而又素洁。美丽的山体与湛蓝的湖水相拥相衬,有如一幅水墨画铺展在帕米尔高原上。
由此回到张本聪先生的摄影作品上:帕米尔高原上的明珠——白沙湖美景,一粒粒沙,白而纯洁……
熟轻熟重?我用我的朋友昭通诗人攀忠慰先生的一句诗作总结:
“每粒沙,都是渴死的水……”
(待续)
(2023/11/14日观赏张本聪先生摄影作品有感草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