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高古楼

  论坛   文明玉溪   《云南日报》关注玉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点亮一盏灯 温暖一座城
返回列表
查看: 5448|回复: 0

[文明创建] 《云南日报》关注玉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点亮一盏灯 温暖一座城

[复制链接]

1018

主题

2344

帖子

1万

积分

UID
216450
最后登录
2025-5-3
发表于 2023-7-29 16: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163126ena8ppoaob8pdoj8.jpeg

  • 163126ekfyzcslcsff6y2c.jpeg

    张有华 龙志明 杨唐生 马骞 秦跃 王诗媚 普建明 李俊文 云南日报美编 张维麟 赵行伟 绘

163127wnhuakkkz99ithfs.gif

 一项义举,可以点亮一盏灯;一个善行,可以温暖一座城。

  玉溪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根据《关于评选表彰2023年云南省道德模范的通知》要求,全市通过逐级推选,充分研究讨论,严格审核层层把关,推选出一批云南省道德模范拟推荐对象。


  他们用助人为乐的凡人义举、见义勇为的英勇壮举、孝老爱亲的时代善举,架起一座座爱的桥梁、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树立起一把把道德标尺,用丰厚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新时代的道德天空点缀得绚丽多姿,展现出玉溪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163127uvkvng0df2fe2wf0.gif
163127feeewwtn000ahe0b.png

龙志明 杨唐生

勇闯火海救村民

163127tw8ha9z10f8v7a5p.gif

  2021年11月14日16时许,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洼垤社区洼垤组173号的民房突发火情,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火焰四起、浓烟滚滚,村民李乔玉和两个孩子张旺、马家吉被困大火中。


  此时,洼垤小组村民龙志明、杨唐生去田地里劳作的路上,看到李乔玉家房屋起火,两人先是大声呼喊求援,随即毫不犹豫冲进屋内救人。此时房内浓烟呛鼻、房梁东倒西歪,顶上的物体不停掉落,情况十分危急。进入房屋后,两人大声呼喊:“有没有人,不要乱跑,我们来救你们了!”


  龙志明、杨唐生先是发现了惊慌失措躲在角落里哭喊的张旺、马家吉。顾不上多想,两人抱起两个小孩跑出房外,当得知李乔玉还在屋内,两人再次冲进被大火包围的房屋里。好不容易找到了李乔玉,谁知李乔玉却因担心家中财物而不愿逃离,两人只好连拖带拽,背着她逃出失火的房屋。因龙志明、杨唐生发现及时并果断救援,母子三人成功脱险。


  为防止火情波及其他农户的房屋,龙志明、杨唐生旋即和及时赶到的村组干部一起疏散人员、拉水、接管子、灭火。由于扑救及时,17时20分,火势基本得到控制;18时40分,县消防大队赶到现场,大家合力扑灭了明火。

163127y212yyn00p0sx5ny.gif
163127v9qfkx00lkkatsaa.png

秦跃

敬老爱幼真汉子

163127c3gsdy3sng2gnjou.gif

  一家六口中有3人患有精神疾病,67岁的岳母没有劳动力,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孩子。如果身处这样一个家庭,你会如何生活?


  在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镇镜湖村大山深处的水晶城小组,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家里的顶梁柱秦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家。20余年来,他倾注心血守护着生病的妻儿,不分春夏秋冬无微不至地照顾生重病的老人,不顾贫困锲而不舍地供养儿女读书。这名朴实的农村汉子用20余年的行动诠释了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秦跃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市,1999年经人介绍与水晶城小组的矣凤仙相识,短暂恋爱后便结婚了。结婚后,秦跃发现妻子有轻微的精神障碍。“结婚便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秦跃没有退缩,他在水晶城居住下来,照顾妻子,同时也承担起了照顾岳父、岳母和爷爷、奶奶的重任。


  此后,矣凤仙的病情越来越重,女儿在5岁时也出现精神障碍症状,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常年卧病在床,家庭的重担全落在秦跃一人身上。2018年、2019年,久病的奶奶和爷爷相继去世,原本还能帮着做农活的岳父也因小脑萎缩出现精神障碍,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和生活负担。


  秦跃一直坚信读书是农村家庭最好的出路。有人劝秦跃,只供儿子读书就好,不要供残疾女儿读书了,这样全家压力小点。但秦跃认为儿女应该一视同仁,就算女儿在学龄前已出现症状,也一直坚持送她去读书,直到女儿初中毕业病情加重,不适宜学校生活才接回家中。


  现在,秦跃的儿子矣佳斌在云南省一高职院校就读,每到节假日儿子都会早早回家帮父亲做农活。秦跃对儿子说:“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读好书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开朗乐观的秦跃,就算守着这样一个贫困而又特殊的家庭,对未来仍旧怀抱希望。


  2019年,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秦跃购买了11只本地黑山羊养殖,现已发展到50多只。他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让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还种植菜豌豆,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163127spe66nz6pbbp5m6m.gif
163127o3fbjsjfsisfzm6s.png

张有华

理论宣讲送基层

163127tvn43hnvpunr0zp2.gif

  今年69岁的张有华是一名老党员,2014年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政局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理论宣讲工作中,把法律法规、理论政策送到机关、学校、社区。每当新的理论热点出现时,他会在第一时间深入基层、主动宣传,成为一名活跃在元江县曼来镇村村寨寨的正能量宣讲员。


  为做好宣讲工作,他坚持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及时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省、市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群众实际认真撰写宣讲提纲,先后整理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宣讲稿16篇,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让老百姓爱听、愿听。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有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24场、中小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场、森林防火宣讲22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条例》宣讲20场,为农村党员群众上党课25堂。


  2014年6月,张有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532乐队”,乐队成员有5个人,来自曼旦、水塘、通达3个老年协会,由彝族、傣族两个少数民族组成。


  乐队成立后,张有华的宣讲活动从“独角戏”变成了“民族歌舞+花灯说唱+政策宣讲”。在收集大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张有华坚持宣传工作“三贴近”,创作了以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说唱节目,共谱写《学党章党规 做合格党员》《夸中央一号文件》《宪法是根本大法》《脱贫攻坚是民心工程》《歌唱新时代》等花灯说唱曲目39首,编排舞蹈15支。同时,张有华立足元江县多民族的实际,在宣讲中主动用彝语、哈尼语与基层干部群众谈心交流,先后开展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各类宣讲124场次,演出80场次,受教育群众45000余人次,营造了全镇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团结一致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163127gtbb3tbb6bt3l1q5.gif
163127vl8sfc8llsj8e0zl.png

李俊文

扎根山乡佑健康

163127zeu9l9l9l5slegwg.gif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库独木村卫生室所长李俊文,用27年的爱与坚守扎根偏远乡村,诠释医者仁心。


  在卫生室,李俊文从事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防疫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民都说他是大家心中的“天使”。平掌乡是新平县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150公里,车程约4小时,而从独木村到乡政府需要1个多小时车程。1996年10月,李俊文来到这里工作,看着崎岖的山路、破旧的山村、简陋的医务室,他感到失落和彷徨。但是,村民们生病时无助的眼神和对他全心的信任,让他坚定了留下来为村民服务的决心。


  27年来,李俊文不分白天黑夜、不论严寒酷暑,全心全意为村民看病治病、预防保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经常半夜出诊,也常挨饿受冻。27年来,李俊文翻过独木村每一座高山,走遍独木村每一户人家,救治了数不清的病人,到处留下了他行医的足迹。早年间,由于没有自行车,又都是山路,李俊文需要背着冷藏箱,或冒着烈日、或冒着细雨,步行一到两个小时,走村串户普及疫苗接种知识并接种疫苗。半夜村里有人突然生病,他二话不说背着药箱就到村民家中出诊,有时回到卫生室已经是第二天。


  李俊文还是独木村的“接生婆”。由于独木村地处偏远,很多孕产妇来不及到乡镇卫生所分娩,都是由李俊文接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李俊文用辛勤付出守护独木村每一户人家的健康和平安。

163127fyhqedyyrjyqmebt.gif
163127umbnnmr0866m66i0.png

普建明

拾金不昧寻失主

163128oknlqi2onqlx1ffq.gif

  普建明家住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太平社区上得勒箐西小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里的生计就靠夫妻俩在家务农维持。朴实、勤劳、阳光的普建明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在村里,只要提到普建明,大家都赞不绝口,夸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憨厚淳朴、辛勤劳作的农村人。


  上得勒箐西离县城10多公里,群众主要经济来源是蔬菜、谷物和烤烟种植。2022年1月6日,普建明到县城体育馆接种新冠疫苗。来到富滇银行门口时,他看到一个手提袋掉在路上,车来车往,也不见有人来捡。等了一会儿,他捡起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着钱,他在原地等了好久,也不见失主回来找。无奈之下他把袋子拿回家,准备第二天拿到派出所上交。


  回到家后,普建明发现袋子里装有整整10万元现金。他想:“丢了这么多现金,失主肯定着急啊。”于是他马上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请求帮忙寻找失主。第二天一早,派出所民警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称已找到失主。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普建明把捡到的10万元现金如数还给失主,并拒绝了失主给的报酬。


  普建明说:“只有找到失主,把钱给他,心里才踏实,才能睡个安稳觉。”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他诚实的品格。

163128tfhhhx3zmhidrngw.gif
163127asszxssd3widddar.png

马骞

一腔热血为公益

163128k3qmj72rt2iqj9w2.gif

  玉溪市红塔区六尺公益协会会长马骞出生于1980年末,从小父母就教育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学习雷锋精神,乐于助人,服务社会。


  因2006年4月10日徒手制服持刀抢劫的歹徒的见义勇为行动,马骞获得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2008年“玉溪市首届道德模范”“红塔区优秀志愿者”“云南省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公益达人”等荣誉称号。


  2014年,马骞组建成立玉溪市红塔区六尺公益协会,2020年,协会正式注册,他担任会长。协会常年组织志愿者参加帮扶、义诊、义剪活动,还帮助86户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接相关部门办理了补助。2680余位义工自愿捐赠善款7.6万余元及价值142600元的物资,送到困难家庭手中。截至目前,公益协会多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空巢老人提供入户义诊、义剪行动,服务人数5360余人次,累计参与义工6740余人次。“六尺公益”还开展爱心童梦计划,不定期为偏远山区学校及留守儿童免费提供教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物资价值21.5万余元,并帮助多所山区学校的困难残疾学生完成了心愿清单。开展公益脱壳的重生项目,义务为困境儿童、孤儿、困难家庭提供免费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百余名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六尺公益”还带领义工为环卫工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编织围巾、手套、帽子等,提供口罩、护手霜、冰袖、姜茶饮料等应季物资,从2018年至今共编织围巾等3650余条,参与义工2600余人次。


  从1999年至今,马骞先后参与无偿献血20余次。在红塔区“4·11”森林火灾期间,马骞组织义工们为扑救山火的人员提供后勤补给,共为灭火人员提供3.4万余份餐食。

163128m312vcvut5236ytq.gif
163128aw7iykifk6kgo9cc.png

王诗媚

不顾安危斗歹徒

163128yuxvus1i3l9pd6p6.gif

  2021年1月14日深夜,向某翻墙进入通海县九龙街道九龙小学实施盗窃。凌晨1时许,在宿舍卧室休息的通海县九龙街道九龙小学老师王诗媚隐隐听到有人在客厅,于是走出卧室察看,发现正在行窃的向某,她不由大声喊叫。


  听到喊声,向某迅速跑出宿舍。王诗媚边追边喊:“抓贼!抓贼!”追至一楼楼梯口,王诗媚正准备用手机拨打110报警时,却发现向某向学生宿舍楼方向跑去。宿舍楼住着100多名5至12岁的小学生,想到学生可能有危险,王诗媚有些着急,她用力甩掉拖鞋,光脚朝着向某追去。在距离学生宿舍楼约4至5米处的花坛旁,王诗媚追上了向某,她用力抓住向某的衣服,欲拨打110报警,向某一把抢走了她的手机。


  王诗媚奋力与向某展开搏斗。在搏斗中,向某将她摔倒在地,用拳头猛击她的头部和胸部,并使劲拽她的头发。王诗媚忍着疼痛,边与向某搏斗边喊:“抓贼!抓贼!”向某用手捂住她的嘴,并拿出刀威胁她。但王诗媚用力地抓住向某,坚决不放手。


  这时,在教学楼值班的校长李永文循声匆忙赶到。见到当时的情形,李永文抓住向某的衣服把他甩到一边,随即拨打110电话报警。向某起身准备逃跑,刚从地上爬起来的王诗媚顾不得头昏目眩、全身疼痛,用仅有的力气从背后死死抱住向某。向某再次猛击王诗媚头部,并揪住了她的头发。王诗媚被向某拖行数米到球场边时,因体力不支,被推倒后从球场上的斜坡滚落而去。向某飞速逃跑,在随后赶到的教师、保安人员和民警围堵下,在校园足球场边被制服。


  王诗媚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有效防范了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了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163128cl0rzukyum1mwbdu.gif

记者 浦美玲

来源:云南日报

163128jkmmp4mgbpn1j8vg.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44 |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