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
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为286.7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 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焦雅辉说,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焦雅辉指出,门诊整体呈现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披露,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焦雅辉强调,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加重的季节,近期又与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这也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乙类乙管”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发布会通报,1月5日,全国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1月12日,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总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数使用率为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需要。 监测数据显示,在发热门诊达峰两周以后,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的数量也达到了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 1月12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占比92.8%,达9.7万人。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占比7%。 从数据分析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者占89.62%。 二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两种基础疾病的占比是24.6%,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是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老年人是新冠感染患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因此也是重点防护人群。除了普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外,其他防护措施像戴口罩、手卫生、少去聚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每天做好通风这些措施还不能放松,因为新冠还在流行。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另外,老年人免疫力比较弱,像流感、肺炎球菌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脆弱人群,出现重症的比例比较高,所以除了采取疫苗接种的措施外,前面提到的这些措施也非常重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要面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要落实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要高度关注农村地区,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机制,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分级分类救治,通过下沉巡诊、远程协作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要倡导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健康幸福过大年。
来源: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