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周先生对居住了15年的老旧小区体验颇深:水电管网老化,做饭一个不小心就跳闸;下水道的地漏防不住老鼠和蟑螂,需要常年灭鼠、灭蟑螂;晾晒空间有限,洗大件时要盯紧院子里的晒衣绳,一旦空出来就得马上去晾晒;重新装修意义不大,房子是砖混结构的,不能随意拆改。
而今,不少老旧小区暴露出了共性问题:没有电动车充电设备、监控、天然气及健身设施;外墙破旧、线路老化、下水管道经常堵塞……
那么,如何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居民们有不同的看法:周先生的岳母73岁,喜欢跳广场舞,想要小区周边有开阔的空间跳舞;李奶奶的两个孙子还小,她希望小区里有孩子玩耍的空间,方便遛娃;王大爷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他希望小区内能有医疗服务点,减少自己去医院的次数;王女士家住顶楼,自丈夫生病做了个大手术后,她希望能安装电梯;李先生每天都去父母居住的老旧小区午休和吃饭,他希望老旧小区里能方便停车;张女士经常在家做饭,她希望小区里有卖菜和订牛奶的小店……
尽管老旧小区改造“众口难调”,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是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经验。
在峨山县,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党建引领和群众路线,该县建立党建联盟例会工作制度,运用“双报到”等制度,压实党组织、党员和网格责任,并通过业主大会和入户调查广泛收集民意,最终制定出群众支持和满意的改造方案。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绿化率普遍提升。
一期改造时,峨山县推倒了围墙,增加了停车位,提升了环境;二期改造试点运行共享车位,提升门禁系统的智能化;三期改造则增加了社区养老服务以及育儿等功能。通过精心规划、拆墙透绿、拆违腾地,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了“一期胜一期,每期都升级”的目标,受到群众好评。
在红塔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专班采取“三上三下”的办法,广泛、充分听取街道、社区及居民的意见建议。邹著介绍,通过问卷调查、设计人员入小区、居民代表意见会、城市体检等方式,红塔区不断研究细化改造方案,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做到“规划一片、联动一片、实施一片”,实现“一个片区一个方案,一张施工图”。
据一名设计师介绍,随着大拆大建的停止,市民对城市微更新、环境改造提升的需求越来越大。老旧小区改造并不是单纯地对环境进行提升,而是对百姓生活的重新审视,是记忆的延续,是对生活品质的尊重,设计上更注重人文关怀,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以前的遗留问题。
在改造过程中,我市聚焦问题,全面了解居民意愿,尊重居民多样化需求,实行改造项目“清单化”管理:居民“点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解决居民普遍反映的排水难、停车难、消防难、休闲难、如厕难、充电难等问题。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改办副主任杨建磊介绍,全市30%的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了连片,通过拆除围墙和“两违”建筑,扩大公共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小区居民活动需要,小区有了更多绿化空间和车位,同时增加了休憩桌椅和晒被子的空间等。
王红介绍,把围墙拆除后,停车位普遍增加了三分之一,绿化普遍提升了10%至20%,公共活动空间更大,小区道路更加通达,出行更为便利。
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3万平方米,改造供水管网3.07公里、排水网管23.1公里、污水管网19.51公里;改造停车位10534个,增加充电桩483个;新增文化休闲场地50片、体育健身设施150个、社区服务站(所)5个,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