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8-12-29
最后登录2025-5-1
性别男
在线时间1 小时

- UID
- 438272
- 最后登录
- 2025-5-1
|
帮杜甫改诗哭孔明
夏超
笔者整天被家庭琐事弄得疲惫不堪,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帮助杜甫修改诗歌呢?因为在怀着崇敬心情学习杜甫大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有首哭诸葛亮的诗存在严重错误。
该诗题目为《蜀相》,全文如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虽然这首诗被后世评家奉为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诗歌中,最脍炙人口、最激动人心之作,但是我在这里仍然要把它的错误一一指出来。如果哪位朋友不同意我的看法,请来与我理论。
我认为杜甫在诗中一共犯了三个错误。
错误一,有问无答。这个错误出现在开头两句中。杜甫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采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按理来说,他在第一句中问“丞相祠堂何处寻?”以后,应该在第二句中把武侯祠的准确位置或者大体方位告诉读者。杜甫做到这点了吗?我认为没有完全做到。因为第二句诗“锦官城外柏森森”是一句描写景物的话。当然,由于这句诗中出现了“锦官城外”四字,有人硬要说这句诗回答了上句的提问,我也没有办法。我断言杜甫的这个错误是因为他既想告诉读者武侯祠的位置,又想把话说得艺术一点造成的。一言以蔽之,弄巧成拙。怎样改正这个错误呢?把“柏森森”三字换为地名、方位或者里程数都可以。如果要保留第二句诗中描写风景的词语,还可以把一、二两句改为“丞相祠堂哪里寻?锦官城外柏茂处”。我敢说杜甫的心中就是想把诗写成这个样子的。他的诗没有写成这样,是一时疏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第四两句诗都用来描写景物,第二句诗既介绍地点又描写景物不如全部用来介绍地点。
错误二,哭诸葛亮的理由没有写充分。众所周知,活人不会也不该无缘无故为古人流泪。诗人写诗哭古人时没有把理由讲充分,读者会认为诗人在无病呻吟。杜甫在诗中告诉读者,他哭悼诸葛亮的理由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我认为这个理由根本不成立。因为诸葛亮为北伐大业鞠躬尽瘁的行为虽然高尚,但是不足以让人“泪满襟”。我敢说,让杜甫在武侯祠涕泪长流的原因,一是如果诸葛亮的计划全部实现,大汉王朝将结束分裂局面,重新获得统一,饱受战乱之苦的的老百姓将再享太平。二是天不遂人愿。杜甫哭诸葛亮,其实是哭自己因为安史之乱流离失所,生活无着。
错误三,用词不当。我认为最后一句诗“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字用错,应当修改为“常”。即不是长时间使人流泪,而是经常使人流泪。因为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
怎样改正上述错误呢?很显然,要把这首诗改好,最应该做的工作是把哭诸葛亮的理由讲得既充分,又有说服力。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杜甫为诸葛亮流泪才有根据。我认为我的《武侯祠哭孔明》完全符合这个要求。不信请往下看。
武侯祠哭孔明
夏超
为了救民离战火,毅然投笔赴军营。
先出安邦定国谋,后建征南伐北功。
丞相计划若实现,天下太平将到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二〇一六年十月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