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高古楼

  论坛   文明玉溪   第七届玉溪新时代好少年——红塔区包一辰
返回列表
查看: 10354|回复: 0

[新时代好少年] 第七届玉溪新时代好少年——红塔区包一辰

[复制链接]

390

主题

674

帖子

4380

积分

UID
518614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2-6-6 14: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在父母眼中,她是尊老爱幼、勤劳孝顺的贴心“小棉袄”;在同学眼中,她是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在老师眼中,她是品学兼优、尊师重礼的优秀学生……她就是来自玉溪第四小学五年级3班的包一辰。2009年11月出生的她自信大方、乐观开朗,连续担任班长,她乐学上进,积极进取,以自己的善良和勤奋为画笔,精心描绘自己的亮丽风采,在成长的路上屡获嘉奖,付出了辛苦,收获了荣誉,赢得了赞美,她正以自信坚定的步伐,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一、立品为先,传承美德

包一辰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严格遵循“品德第一、孝敬为先、克己厚人、学会感恩”的家风家训,对她言传身教。包一辰从小耳濡目染,这些品德已潜移默化成她心底内在的价值观,并在生活中严格践行。


在家中,包一辰尊老爱幼,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被长辈们交口称赞。包一辰从小养成了自强自立的好习惯,自己整理打扫房间、洗衣服,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洗洗脚。一有空就去探望外公、外婆,陪他们散散步,谈谈心。父母过生日时,她都会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他们开心。每天吃完饭都会主动帮忙收拾洗碗,有好吃的她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


在学校,包一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一直担任班长职务,因品学兼优,深受老师的喜爱,得到同学的赞美。包一辰热心助人,和同学关系密切,同学们都愿意接近她。因为她乐于助人,在班上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同学们只要有困难,就会去找她。她只要力所能及,都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从不推辞拒绝。如有的同学课文不会读,她一字一句耐心地教;有的同学应用题不会解,她不厌其烦给予讲解。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忘记带数学课用的学具,同学找她借,尽管她只有一个,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学具借给了同学,然后打电话让爷爷给她重新买了送去学校,没有影响到那次数学课。学校每次运动会,总能在拉拉队的人群里听见她那热烈有力的声音,她带着同学一起欢呼雀跃,尽自己所能增进班级凝聚力,团结同学们一起奋力拼搏。在生活中,包一辰乐热心公益,每年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美德。


2018年的一天,包一辰和父母去刺桐关社区石狗头村做客,路过一户人家,看到一间低矮简易的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衣着褴褛的老爷爷,旁边还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看上去生活极为清苦。包一辰停下脚步,迟疑了片刻,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现在吃得饱、穿得暖,过着幸福的生活,怎么还有这么贫困的老人家?我想尽自己的力帮助他们。”妈妈感到十分欣慰,当即鼓励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更多的人。于是包一辰主动上去与老爷爷交谈,在谈话中包一辰了解到,老人名叫谢宝褔,已经80多岁了,患有脑瘫;老伴叫谭会珍,患有糖尿病多年,因小时候高烧还导致小儿麻痹,行动不便。两位老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赶上党的好政策,帮助建了安置房,生活才有所好转。了解情况后,包一辰一直在思考怎样去帮助这两位老人。她从政府结对扶贫的方式中得到灵感,她高兴地跟妈妈说:“妈妈,我想我们家可以与谢宝褔爷爷、谭会珍奶奶家结为友好家庭,这样我们就可以长期帮助他们,你看这样好吗?”妈妈欣然同意。在妈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制定了两条帮扶计划:1.每个季度到谢宝福爷爷家看望两位老人,为他们带去必须的生活用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2.看望两位老人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慰问层面,更要从心底关心两位老人,要多陪他们聊天,让他们开心快乐。


说干就干,包一辰拿出了自己这几年存下来的压岁钱,开始认真地做计划,她仔细地理了一个物品清单,大到大米,小到牙刷……然后带着妈妈和弟弟去超市帮她选购各种生活物资,准备重返石狗头村,去完成自己的计划。那天的东西装了满满一后备箱,满满都是爱。车子穿过一个又一个崎岖的山坡,终于到了约会地点,但车子只能开到路边,剩余的山间小路,只能步行。包一辰左手右手拎满东西,翻过丘陵,穿过田野,这条路不好走,从小在城里生活的她走得跌跌撞撞,但既然选择远方,便拼尽全力一路前行。这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一辰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来到了谢宝褔爷爷家。只见老爷爷家的房屋破烂不堪,中间有张破旧的桌子,粗糙的墙面上有水渗透的痕迹,进入老爷爷的房间,便看见了卧病在床的老爷爷,他的床不像我们软绵绵的,而是用一块木板放在支架上,然后放一张草席就行了,睡上去硬硬的,床上的被子薄薄的,盖上去一点也不暖和,旁边坐着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两位老人对包一辰的到来感到非常意外,但当包一辰表明来意后,谭会珍老人激动地直抹眼泪,她拉着包一辰的手一直抚摸,嘴里不断在表达感谢。包一辰拉着谢宝褔爷爷的手嘘寒问暖,了解爷爷的病情,原来老爷爷患了脑梗阻、脑积水,只能躺在床上静养,一直是老奶奶在照顾他,而老奶奶则因行动不便,因此只能靠拐杖辅助行走……听了老奶奶的话,包一辰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她在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尽自己所能帮助爷爷一家。临别时,谭会珍奶奶把他们送到门口,不舍地直抹眼泪,包一辰拉着奶奶的手说:“您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以后我就是您们的亲孙女,我会经常来看你们。”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包一辰红着眼睛,一路伤感,她默默决定:以后一定要竭尽所能,让谢宝褔爷爷和谭会珍奶奶感受到幸福!


接下来的几年里,包一辰总会寻找机会去看望谢宝褔爷爷老两口,她真的像个亲孙女一样,给两位老人送去了温暖,送去了亲人的关怀。几年下来,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今年春节期间,包一辰去看望两位老人的时候,又与石狗头村的谢柱云家结为了友好家庭,她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每次帮助他人,收到“亲人们”的感谢和祝福,包一辰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包一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爱的真情传递。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播种下一朵爱之花,我们的世界便会被爱的香气渲染。也因为她品学兼优,于2020年5月荣获玉溪第四小学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的光荣称号。



二、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包一辰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她并不满足于学习成绩的优异,更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她兴趣爱好广泛,喜欢朗诵,喜欢演讲,喜欢音乐,喜欢舞蹈……她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她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用自己的才艺为班级和学校增光添彩,也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亮丽的足迹。


包一辰5岁半开始学习钢琴、舞蹈,每天不管多晚都要坚持练习1个小时左右,周末或假期,每天一练就是2个多小时,这么多年来,她用滴水穿石的精神,磨炼自己坚持不懈严于律己的意志;每逢遇到朗诵、演讲比赛,包一辰总是积极报名参与,虽然她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但她想利用好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坚定自信。有一次,为了参加“科技托起强国梦”的主题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她多次去科技馆参观学习,查阅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写演讲稿写到凌晨。完稿后,她还多次向父母及长辈求教,反复修改,每天对着镜子自己演练,每个字音和节奏,每个动作和表情,她都要反复练习,力求完美。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那次演讲中获得了一等奖!


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她也用自己辛勤的付出,为自己赢得了很多荣誉:2020年5月,荣获玉溪第四小学“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主题朗诵比赛一等奖;2020年6月,荣获玉溪第四小学“舞动旋律·音悦你我”器乐大赛三等奖;2020年10月,荣获玉溪第四小学“中华魂”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2020年10月,包一辰还通过了中国舞蹈家协会艺术水平等级捌级考试。



三、积极上进,实践创新

包一辰除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外,也积极参与各类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磨练自己积极进取的品质。2020年疫情期间,包一辰作为班长,呼吁并带领班级同学自制手抄报,一方面为武汉加油,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的形式,宣传防疫知识,增强同学和家长的防疫意识。


2020年11月,包一辰和柴嘉琪、包芸僖三位同学组队参加第十一届云南省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包一辰与两位同学共同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决定在柴嘉琪家中搭建小花园,将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垃圾变为绿色植物肥料,减少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在家长的帮助下,她们一起建造小花园,并收集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自然发酵、腐熟、分解,最终获得肥料。换种植时,在花台里挖个坑,把肥料埋在土里,再种植即可,种植出来的花卉、绿植、蔬菜瓜果长得又肥又壮。经过近10个月的小花园种植,探索厨余垃圾为肥料,她们观察记录,小队一起拍摄制作了《厨余垃圾变有机肥料》的科学记录片,在本次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这正是她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表现。


包一辰在2020年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并屡次获得嘉奖:2020年7月,荣获玉溪第四小学“小手拉大手,交通文明共遵守”活动优秀奖、2020年9月荣获红塔区校外活动中心“中秋吟诵家园情,祝福祖国庆国庆”活动最佳风采奖、2020年10月荣获玉溪市规划馆“小小讲解员,我为玉溪代言”活动最佳活力奖。

包一辰是一个拼搏努力、积极进取的孩子,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但她明白:只有在前进的道路路上永不止步,保持初心,奋力前行,才能实现梦想,到达成功的山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44 |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