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雨季后
云南人迎来了一年一度 吃野生菌的生死存亡时刻 
7月2日,记者从云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于误食亚稀褶红菇和剧毒鹅膏菌造成的,它们不愧为夏季云南老百姓的两大“致命杀手”。近期我省部分地区已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发生中毒的野生菌主要为亚稀褶红菇。7月1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了两名玉溪华宁的患者,他们疑似误食鹅膏菌中毒。 患者郭昌熙说:“现在就是无力、没有力气,仅仅这个感觉,肚子还在拉。”目前,两名菌子中毒的男子正躺在急诊内科的病床上接受治疗。郭昌熙说,6月29号,他的堂弟郭昌胤上山采草药,顺便采了将近一公斤的菌子,其中一种是牛肝菌,另外一种不是很熟悉。患者堂弟郭昌胤说:“看见像鸡枞,我就采了,就是觉得长得有点像鸡枞,采了10多朵。”菌子采回来后,堂哥郭昌熙和一位朋友把菌子炒了,两个人就着酒吃了菌,到了第二天,两人开始拉肚子,到了华宁县人民医院检查后,确定两人属于菌子中毒,治疗一天后,两人被转送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郑粉双介绍:“目前,一个病人的病情更重一点,整个肝脏、肾脏已经出现了损伤。”郑粉双医生介绍:“从(他们)提供的图片来看,还是考虑鹅膏类菌中毒,鹅膏菌对人的肝、肾、心肌,损伤非常非常重。”医生还说,鹅膏菌中毒的死亡率非常高,一个成年人只要误食50克,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并且这类菌子中毒反应不强烈,会让人误以为是普通的身体不舒服,从而耽误了救治时机。郑粉双医生提醒:“鹅膏菌中毒开始通常就是胃肠反应,吐吐拉拉的这种情况,疲乏无力,但是到了后期之后出现的就是肝肾,甚至心脏各个器官的损伤,这种损伤不是表现在神经精神方面,所以病人看上去还可以,其实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非常大的。”没想到误食鹅膏菌后果如此严重。7月2日,记者从云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于误食亚稀褶红菇和剧毒鹅膏菌造成的,它们成为夏季云南老百姓的两大“致命杀手”。单从这两种菌的外形来看,实在无法分辨他们和鸡枞菌的区别,也难怪前文提到的中毒患者也误将毒菌当鸡枞采食。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近年来已造成多人中毒事件,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最好不要食用。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出现死亡。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的中毒主要为急性肝肾损害型,通常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患者1~2天后中毒症状消失,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如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这些看起来很像是鸡枞的野生菌都有剧毒,大家千万小心。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因此捡食鸡枞要特别小心。尽管每年都有误食剧毒蘑菇的病例发生,但还是有些人用民间流传的方法鉴别毒菌,比如从颜色判断,认为鲜艳的菌子有毒,不鲜艳的无毒。但其实有些色彩不鲜艳,长相平平的野生菌也有毒,比如白毒伞。昆医附二院急诊内科主任陈安宝介绍:“因为毒菌含有的毒素种类是很多的,所以说靠某一种日常的方法,是无法把它鉴别出来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你没有吃过的菌子,尽量不要去吃。”医生还提醒:对于一些可食用的、微毒的野生菌,比如见手青,高温加热可以降低它的毒性,但并不能完全去除,所以在炒制时,时间要长,一次食用不要过多,也不要连续食用,否则毒素积累也会引起中毒。此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毒菌研究专家,在多年调查与研究云南野生菌的基础上,总结盘点了云南常见的毒菌,如下图↓↓↓ 生命很可贵 食菌需谨慎
来源:春城晚报、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