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高古楼

  论坛   文明玉溪   第七届玉溪好人——红塔区陆红燕
返回列表
查看: 9735|回复: 0

[玉溪好人] 第七届玉溪好人——红塔区陆红燕

[复制链接]

317

主题

444

帖子

3272

积分

UID
291835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2-5-9 15: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云南
以生命担当使命 坚守抗疫第一线
—— 记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员陆红燕

陆红燕,女,40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她不忘共产党员初心、牢记救死扶伤使命,不惧风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与病毒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被评为“玉溪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久有凌云志,请战再请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陆红燕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主动请缨参与红塔区长庚医院和联元医院集中医学观察点筹建工作。要在已经闲置1年多的民营医院基础上建立起医学观察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玉溪三医院并没有设置传染病科的先例,缺乏经验和物资,陆红燕被指定为护理和后勤负责人后,她深知责任重大,工作速度必须抢在疫情出现前。她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带领大家划分隔离区和规范感控流程。她一遍又一遍的跑相关部门请教,一遍又一遍地上楼、下楼,哪里为病人通道?哪里是医生通道?缓冲区设在哪里合适?污物通道从哪里走?区域划分出来,还有人员培训、物资计划、收治留观人员流程,她马不停蹄带队筹备,2天来几乎没有合眼。医学观察点短时间内启用,水管老化损坏、电路不通、门窗破损等问题亟待解决,当时正值春节期间,请不到专业人员,陆红燕还带领团队掏水管、换灯泡、修门窗,当起了维修工……经过2天没日没夜的工作,隔离点建成了,为后续疫情防控隔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长庚医学观察点运行期间,未发生一例交叉感染,未发生一例职业暴露。后来启用联元医院医学观察点,陆红燕又主动参与筹建联元观察点工作,将在长庚医学观察点工作的经验带到联元观察点,根据实地情况,进行了三区划分,改进了工作流程及排班原则,保证了联元观察点的工作顺利开展。


长庚医院和联元医院收住的全部是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员,这些人传染风险高、情绪不稳定,从130日正式收住第一名隔离观察人员开始,陆红燕便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常规的测量体温、打针吃药和给患者送餐,更多的是作为观察点的管理者、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患者内心的陪伴者。


每天的工作从“全副武装”开始,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便是真正的“战场”,进去一次平均要67个小时,期间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最长的一次她从下午3点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日常对病房消毒杀菌时,她要背上20公斤重的喷壶,每次完成消杀工作后,脸上都是深深的勒痕,双手被消毒水伤的脱皮溃烂,腰杆都直不起来,头发都湿尽了。刚开始不知如何避免护目镜起雾,浓浓的雾气遮住视线,连路都看不见,但她依然克服困难顺利完成21人的采血工作。在留观隔离区,陆红燕她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可能感染病毒的恐惧和忧虑,而是观察者的思想工作。观察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不了解,会有不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不配合隔离观察,甚至出现了躯体症状,为此陆红燕还要当好留观者的心理辅导员,这让她待在隔离区的时间更长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驰援武汉最前线

当得知玉溪招募志愿者赴湖北省援助时,陆红燕再次请战,申请加入援助湖北应对新冠肺炎后备医疗队。218日,是陆红燕从长庚医院医学观察点撤出的日子,在这个本该和家人团聚的特殊日子里,她接到医院通知,被光荣地选拔为援鄂医疗队队员。她毅然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培训,成为云南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219日,没来得及和刚过完11岁生日的儿子说一声“再见”,她已经收拾行囊奔赴新的“战场”,和医疗队一起于当天下午抵达武汉,投入新的“战斗”。


在进行严格的培训后,陆红燕进入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工作,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任,专注严谨地为病人服务。作为护理小组长,她快速熟悉了病区环境及工作流程,关心小组成员,并快速熟悉小组成员的工作能力,在每次接班后亲自认真评估病区内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重点病人、重点患者由她亲自进行观察护理。在工作期间遇到一次抢救,她们小组成员快速的投入到抢救中,与值班医生积极沟通,快速准确的实施护理抢救工作,经过她们的努力,顺利的将病人交到了下一班。业余时间她积极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各种知识,参加医疗队组织的相关培训,积极锻练身体,规律作息,圆满的完成了援助湖北的任务。


莫道君行早,练就过硬护理本领

陆红燕是一名非在编护士。1999年参加工作,2002年5月到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二科工作2017年4月至今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任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从穿上护士服那一刻起,她就把对病人负责视为天职。19年来,凭借着对护理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她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耐心细致、任劳任怨,在岗位上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2002至2017年在心内科工作期间,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自己,力争精益求精,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同时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护士要有良好的细心、爱心、责任心及同情心,要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由于她在的科室收治的大多是心血管病患者,病情急、危、重,她经常积极参与抢救,她感受过患者信任的目光,体会过患者面对病痛的无奈,目睹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场景。记得2005年的一个夜晚,她值夜班,6床的一位病人突然大量呕血,病人没有陪护,她跑进去地上、衣服上、床边已被血迹染红,她不顾一切把他扶上床,迅速开通静脉、采血、吸氧,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病人病情稳定,她帮病人擦洗了身上的血迹,换了干净的被服,等病人家属赶到时,看到了她工作服上的血迹,干净的病房,病人和家属都向她投来了信任与钦佩的目光。此外,她对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安排的工作也竭尽全力的按质按量完成,在争创二甲、申报重点专科及优质护理验收期间她从未计较个人得失,跟随领导加班加点,为医院及科室的发展倾尽自己的全力。


2017年在院领导支持下成立了重症监护室,初到新建的重症监护室,身处这一特殊的环境,她深感“责任”这两个字的沉重。这儿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器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一样不缺。这里的岗位,更需要理论精通、技术过硬、具备相当业务素质的护理工作者。


ICU的护士就像医院里的“全能冠军”,需要掌握各项专科知识与技术,更需要求精、求高、求快、求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以最快速度挽救病人的生命。平时,她不仅认真学习各项护理操作及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还注重培养临床预见性思维。针对ICU的工作特点,她制定了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抢救流程。因此在大多数医护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情况下,在开科前,她与科主任在设备科、工程师的辅助下对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转院呼吸机、心电监护、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可视喉镜进行系统手把手进行培训和操作,同时结合多媒体来讲解。同时对ICU常见的抢救操作和危重病进行培训:如心脑肺复苏术、气管插管、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脱机指针、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测压、吸痰;脓毒血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的护理,镇静镇痛评估。并在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进行了心脑肺复苏抢救配合演练,让大多数医护人员对危重症的治疗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让她们更加注重治疗细节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如:容量管理的正规化、营养支持、血糖监测与控制、镇静评估等。并牵头成功开展了PICC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床旁血液净化、徒手置入鼻空肠管、PICC0监测等技术;规范了压疮护理流程,指导并治疗、护理难愈性伤口20余。组织培训科室护士颈外静脉穿刺技术,同时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向上级医院学习,在科室开展了SBAR交班,完善风险评估表,积极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新开展项目的操作规范,多次在全院进行重症护理及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高了我院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的风险识别能力。在开科3年里,她带领出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过硬专业技能的护理队伍,而她也成为了医院当之无愧的“重症护理第一人”。


在二甲评审、重点专科申报及验收期间,她协助护理部主任进行护理部资料管理,参与优质护理质控,工作期间均圆满的完成护理部安排的工作。2018年11月担任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副组长,严格执行《静脉治疗规范》,积极组织全院及科室质控人员学习,开展静脉治疗的质控工作,规范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及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并指导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自工作开展以来留针率由11.3%升至24.2%,参与相关会诊20余例,无静脉输液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率先垂范,对待病人犹如亲人


在重症科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从未好好休息过,她带领科室年轻的护理人员一起学习,在苦、累、脏、险的急危重症救治护理前沿工作。从开科至2020年1月份,共接收新人、转入患者279人,其中抢救113人次,抢救成功70余人次。刚开科时,重症科只有4名护士,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她带领护理姐妹们一起守在科室,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圆满的完成了抢救应急任务,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家属的认可,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铺垫。2017年12月29日,重症科收治了一位消化道出血的昏迷患者,当时陆红燕刚刚下白班,接到了电话又紧急回来加班。当时病人的血压只有70/40mmHg,没有自主呼吸,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她紧急为病人建立了两条静脉通路,穿刺了桡动脉,进行有创血压监测,遵医嘱使用各种抢救药物,输入大量的血浆和液体,严密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和每小时的尿量,定时为他翻身、吸痰,……一整夜都在紧张忙碌的抢救中,没有片刻的歇息,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病人的血压才慢慢恢复平稳。而当时的她却是双腿已经失去了知觉,累到想哭。然而看到病人的病情趋于稳定,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她感到异常欣慰,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众所周知,ICU实行的是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住进ICU的患者所有的生活护理和治疗都由护士完成。每天都必须要翻身、拍背、吸痰、喂饭、喂水、洗脸、擦身等,工作辛苦而繁琐。每天早上晨间护理第一件事就是为患者进行全身温水擦浴。有一次科里住进来一位三无老人,他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洗过澡,掀开被子,全身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味,用毛巾一擦,皮屑直掉,陆红燕换了好多盆水才给老人擦洗干净。当老人换上干净的衣服,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谢谢?……”临近出科时嘴里老念叨:“回去可怎么办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陆红燕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度过了21个春秋,从一个美丽腼腆的小护士成长为一个成熟干练的护士长,其间,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众多的荣誉和鲜花。曾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护士、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被评为“玉溪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最美逆行者”2021年1月荣获红塔区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提名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44 | ?????1932